追捧“生命体征维持餐”当防过犹不及

最后编辑时间:2024-09-30 07:16:24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临近夏日,“减肥”又成为热门话题。一个苹果加咖啡,或者煮玉米和鸡蛋,或者一盒生菜,就是一餐,只要能维持身体正常运转即可……这两天,主打方便、快捷的“生命体征维持餐”火了,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搜索可以看到,不少网友分享了自己的极简风工作餐,在小红书上该关键词相关帖子超6万,微博上相关线日《现代快报》)

  在过去食品匮乏年代,因营养缺乏导致的疾病威胁着百姓的身体健康。受此影响,不仅“吃了吗”成为常见的招呼用词,而且劝人尽量多吃也成为一种礼节。但时过境迁,当前食品的数量充足且品种丰富,食品由摄入不足变成摄入过多,以至于吃喝太多导致疾病,成为当前食品带给居民的一大威胁,尤其是超重和肥胖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困扰。在此背景下,轻食或减少餐次等做法,就容易受到人们的青睐,“生命体征维持餐”作为一种新颖的做法,其存在有其合理性。

  但追捧“生命体征维持餐”也要避免过犹不及。现在网上流行的“生命体征维持餐”整体热量较低、营养元素单一。因此,偶尔吃一吃“生命体征维持餐”,对于过度摄入食品等行为具有纠偏作用,假如长时间如此,就容易出现营养不良等现象。更关键的是,摄入食品的种类过于简单,就可能出现单一营养素(如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缺乏,从而导致相关疾病。再加上这类食品通常主打生吃,对于已习惯熟食的消化系统是一种考验,久而久之,可能会导致消化道出现相应症状。

  “生命体征维持餐”走红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些人对待饮食好走极端这个普遍问题。要么放纵自己大吃大喝,要么过度节食,是对待饮食的两个相反的态度,两者有其一的人不在少数,甚至不乏有人两者兼有且交替出现。如此不仅容易导致身体患病,还可能出现与饮食有关的心理问题。

  进一步而言,对待饮食易走极端,对待健康与生命同样如此。平时不重视健康问题,等身体出了毛病才重视起来;或一边糟践身体、一边养生等极端现象也很常见。“生命体征维持餐”走红,不仅说明已有不少人将之当成减肥的好方式,而且随着话题的热度增加,可能出现越来越多的效仿者。对这些问题和隐患,需要有所预见和防范。

  民以食为天,有关饮食方面的一些动向,值得社会关注。对于饮食与营养,相关部门一直在强化指导——不仅《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等文件提出了大方向,而且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也在动态更新,国家卫健委近期编制的《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等文件,都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了专项指导。

  “生命体征维持餐”走红一时可以理解,但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还是应该相信科学,不盲目跟风,理性约束自己并持之以恒,个人才能与食品和谐相处,从而让食品增益而非减损健康。(唐传艳)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责任编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