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门上装智能门锁被邻居告了!法院这么判

最后编辑时间:2024-05-23 14:27:41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在现代家居生活中,智能门锁因其便利性和安全性逐渐成为许多家庭的选择。除了基本的开锁功能外,许多智能门锁还具备拍摄、监控和存储等附加功能,这些功能在提供安全保障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潜在的隐私问题。

  最近,上海法院审理了一起因智能门锁引发的邻里隐私权纠纷案件。案件中,老吴在自家门上安装了一款带有摄像、监控、存储及上传功能的智能门锁,这一行为引起了邻居老周的不满。老周认为,这款智能门锁将他家的房门口、厨房和卫生间窗户都纳入了拍摄范围,相当于对他家进行了持续、高密度、近距离的监视,严重侵犯了他的隐私权。

  老周要求老吴拆除这款智能门锁,并赔偿其因诉讼产生的误工费和精神损失费共计2万元。然而,双方在多次协商后未能达成一致,老周最终将老吴告上了法庭。

  在法庭上,老吴辩解说,他家的智能门锁拍摄范围并不包括老周家的私人空间,因此不存在侵犯隐私的问题。他还表示,在老周提出异议后,他已经调整了智能门锁的拍摄距离,将其缩减至1米,只能拍摄到自家的门口。

  一审法院在审理后认为,老吴家的智能门锁确实能够拍摄到老周家的房门口、厨房和卫生间,这种行为构成了对老周家持续性、近距离的监视拍摄效果,侵犯了老周家的日常隐私。因此,法院支持了老周的诉求,要求老吴拆除智能门锁。

  在二审期间,法官对老吴家的智能门锁使用情况进行了现场查看。根据智能门锁的使用说明书,该门锁可以根据设置的灵敏度启动录像功能,灵敏度可调节为低、中、高三档。在低灵敏度状态下,只有当有人逗留在门前0.8米内时才会启动录像功能,离开该区域一段时间后就会停止。老吴此前强调,他已经降低了智能门锁的拍摄范围,无法拍摄到老周一家的行踪。

  然而,法院认为,尽管老吴家的智能门锁拍摄的是公用走道,但拍摄目的并非服务于公共利益。在相邻方不同意的情况下,老吴应当拆除这款智能门锁。法院最终判决老吴拆除智能门锁,并赔偿老周一定的精神损失费。

  这起案件引发了人们对于智能家居设备隐私权问题的广泛关注。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家居设备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便利。然而,这些设备也可能带来隐私泄露的风险,尤其是在邻里之间,如何平衡便利性和隐私权保护成为了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对于智能门锁等智能家居设备的生产和使用,应当遵循合法、合规、合理的原则,尊重他人的隐私权。在使用这些设备时,我们应当充分考虑到邻里的感受,避免给他人带来不便和困扰。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当加强对智能家居设备的监管,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规范,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总之,智能门锁等智能家居设备在为我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应当注意保护用户的隐私权。只有在尊重和保护隐私的基础上,这些设备才能真正发挥出它们的价值,成为提升生活品质的好帮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