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曾拒绝火葬签字临终前要求土葬邓小平特批:下不为例

最后编辑时间:2024-08-18 13:55:53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因家境贫困,前往少林寺学习武术,大革命时期参加农民运动,先加入国民革命军,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乃至对越自卫反击战时期,老将军都曾活跃于前线。

  在大家的印象里,老人去世后,遗体肯定要火化,然后骨灰安葬于事先准备好的墓园。但在老年间却不是这样,大部分都实行的是土葬。

  在一次中央会议上,他老人家要求同意在逝世后火化的领导同志在倡议书上签字。参会人员纷纷响应,只有许世友无动于衷。

  许世友出幼年丧父,跟着母亲相依为命,参军后由于全身心投入革命工作,无暇顾及老母,一直心存愧疚。

  因此,毛主席没有强硬地让许世友在这份倡议书上签字,采取默认态度。许世友也同样了解此事,一直对毛主席心存感激。

  思来想去,他给在河南老家工作的长子许光写了一封信。大致内容是:自己死后不要火化,遗体埋到父母身边。

  1985年元旦,许世友已年过八旬,且身患肝癌,自知时日无多,再次向中央提出死后土葬的要求。随后病情恶化,他盼望中央能尽快给予批复,好让自己放心离去。

  高级干部要求土葬,不仅棘手,且没有一个领导有权力和责任担起这件事情,唯有小平同志最后拍板决定。

  但邓小平在党内是以坚持原则而闻名,长期以来,中央一直强调领导干部逝世后都要实行火葬,且丧事从简,整个社会已经接受火化制度,不允许一般老百姓土葬,领导干部要求更加严格。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前想后,邓小平感到许世友有着杰出贡献与难能可贵的孝顺情节,应当特事特办,所以在报告上挥笔批示“照此办理,下不为例”。

  1985年10月22日,许世友在南京逝世。许世友逝世后的第四天,即10月26日上午,中顾委副主任王震受邓小平的委托,乘专机来到南京。

  他走下飞机,立即驱车前往南京军区华山饭店,向许世友遗体告别。在饭店小会议室,王震向南京军区政委郭林祥与司令员向守志转达邓小平对许世友后事工作的原则意见。

  王震一连说了七个“特殊”,但是,邓小平认为在社会提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火葬的情况下,许世友的土葬要处于保密状态,不要大操大办。

  所以,最终许世友的葬礼在秘密进行。一方面部队派人在许世友的家乡祖坟上开挖新的墓穴,另一方面将许世友生前在老家定制的棺材运到南京,先行入殓。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时任广州军区司令员的尤太忠获悉后,立即派人到广西原始森林寻找珍贵楠木,把木材日夜兼程运送到南京军区后勤部家具厂。

  在老师傅的指点一下,一口精美的楠木棺材制作而成。一切准备妥当,1985年11月8日凌晨,运送许世友遗体的车队出发,于11月9日来到许家村的墓地。

  起初,许世友墓地前未立墓碑,一年后才加设一块简陋、朴素的石碑,镌刻由着名书法家范曾手书的“许世友同志之墓”七个大字。

  为何许世友将军可以特事特办?无外乎还是小平同志考虑到这位老战友生前对党和国家以及全国各族人民做出的贡献。

  这一要求虽不符合相关规定,却也出于一个儿子对父母的孝道,也是一位革命家生前最朴素简单的愿望。

  正因如此,邓小平才会批复“特事特办,下不为例”,同时规定不要召开追悼会,不要立墓碑,尽量将这件事情的影响压到最低。

  [2]陈国泳.“特殊”将军许世友[J].党史天地,2000(02):12-15.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管理)

上一篇:聚势赋能增创发展新优势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