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活”起来(砥礪奋进七十载天山南北谱华章)

最后编辑时间:2025-09-18 07:21:04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文物修復任务重,人手少,加班加点是常事。”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丝绸之路北庭故城遗址博物馆,文物修復师刘瀟正全神贯注修復一个陶罐。长条桌上,摆放着近日修復完成的陶瓮、陶盏。旁边玻璃上,贴着三句话:恢復原貌、最小干预、修旧如旧。

  今年35岁的刘瀟,曾是这座博物馆的讲解员。随着北庭故城遗址不断挖掘,出土文物越来越多,修復人手短缺,他决心学学文物修復。“三四年前开始接触,最初全靠自己在网上找视频学。”刘瀟说。后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修復师王云前来支援。刘瀟有了老师,学习进度也加快了。目前,他已成长為文物修復师,独立修復了100余件文物。

  北庭故城遗址位於吉木萨尔县城以北12公裡处,核心区域佔地1.5平方公裡,歷史上先后為唐代庭州和北庭都护府、元代别失八裡宣慰司等驻地。歷经千年风霜,北庭故城见証了歷代中央政府对西域的有效管理,以及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不曾间断的交往交流交融,其遗址被称為“丝路北道活化石”。2014年,北庭故城遗址作為丝绸之路遗產点列入了《世界遗產名录》。

  “北庭故城遗址的存在,有力証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地区歷来是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相互融合,各民族共同繁衍生息、共同开发建设的地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北庭故城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郭物说。

  2016年以来,在国家文物局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吉木萨尔县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累计完成北庭故城遗址考古发掘面积2.1万平方米,出土“悲田寺”刻字陶器残片等重要文物3500余件。目前,已完成224件出土文物修復,还系统征集了147件民间文物与370余件文书史料。

  吉木萨尔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谢永霞介绍,“十四五”期间,吉木萨尔县整合各类资金2.5亿元,先后实施了丝绸之路北庭故城遗址博物馆、北庭故城遗址保护性设施建设等24个项目,推动遗址的保护开发和展示利用。这些项目展现了各民族共同守护、建设边疆的歷史,让各族群眾深刻理解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丰富内涵。

  在丝绸之路北庭故城遗址博物馆,一场大雪纷纷扬扬飘下,顷刻间覆盖了北庭故城模型——实体模型与虚拟影像巧妙融合,令参观者有时空穿越之感,“我们希望运用现代科技,把北庭故城的歷史风貌呈现在观眾面前,让北庭故城遗址焕发出熠熠光辉。”吉木萨尔县文物局局长、北庭学研究院院长马娇说。

  来自吉木萨尔县第三中学的学生们,正在博物馆进行一场“修復文物”的研学课程。他们两人一组,修復破损的陶罐。“看到‘文物’復原,我们很有成就感。研学活动让我们体会到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易,也加深了我们对祖国歷史文化的了解。”学校七年级七班学生胡拉腊依·欧拉尔别克说。

  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北庭故城遗址,昌吉州人大常委会制定了《昌吉回族自治州北庭故城遗址保护条例》,已於今年5月1日起施行。在明确加强保护的基础上,将“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写入条例,明确提出支持依托北庭故城遗址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艺术创作,使文物保护成果惠及公眾。

  近年来,新疆加大文物保护的力度,一批批珍贵文物得到妥善保存,一项项考古研究成果问世,文物安全形势持续向好,博物馆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我们坚持保护第一的宗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展示,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旋律,让文物保护利用成果更多惠及各族群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自治区文博院党组书记徐锐军说。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於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责任编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