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科普职称评定叫好

最后编辑时间:2024-12-24 07:56:21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前不久,中国科协开展了2024年科普职称评定工作,74位科普工作者获得正高、副高和中级职称,其中,获得高级职称人数较去年明显增加。

  科学普及是推动创新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翼”,建设高水平科普人才队伍是壮大“科普之翼”的关键。长期以来,由于缺乏专门的职称评审体系,科普工作者要想晋升职称,往往靠打“擦边球”,参加研究、工程、文博等系列职称评审,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一些全国性学会、协会、研究会的科普工作者,甚至无职称可评。

  这一现实问题,不仅影响了科普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科普工作的职业吸引力不足。据统计,2022年我国科普专、兼职人员数量不足200万,不到全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的2%。与新时代科普事业的发展形势相比,队伍规模存在较大差距。

  为适应科普工作的职业化需要,激励更多人员投身科普事业,自去年起,中国科协试点开展科普专业职称评审工作,把职称评定分为科普研究、科普内容资源创作和传播两个方向,当年共评出科普专业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71名。获评科普职称的同志普遍表示,责任感更强了,积极性更高了,要把科普这项高尚的事业一直做下去。

  今年科普职称评审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更加注重对工作实效的评价。在评审标准上,明确将科学传播教材教案、科普音视频、活动赛事及讲座报告等作为核心指标,特别设置了网络阅读量“10万+”的优秀科普作品等同于发表论文的“直接认定”通道。这一做法,彰显了“破四唯”的评审原则,有利于实绩突出的科普人才脱颖而出。

  通道畅了,标准有了,但评审工作还处于起始阶段,还需要更多长效机制来保障其实施。比如,现在许多企业、社会组织和相关人员对申报渠道、流程了解还不多,很有必要加大宣传力度,使职称评定的参与度不断提高,把制度效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另外,还应加强评审部门与用人部门间的沟通,推动“评聘结合”制度落地,让“评出来”的科普人才真正“用得好”。

  对科普人员自身而言,也要主动适应职称评定的新要求,创造性地开展科普工作。比如,在创作时,应更加注重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和趣味性,力求在形式和方法上有所创新,使科普传播既有“料”也有“趣”。

  科普职称评定既是重要的创新之举,更是务实的激励之策。我们相信,通过深入实施、不断完善这一制度,必将推动优秀科普人才持续涌现,为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两翼齐飞”提供强劲动力。(柯 平)

  “这些可降解植入的‘骨头’,都是微细粉末颗粒通过3D打印制造出来的。”熊仕显介绍,该研究院拥有澳大利亚两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余艾冰,中国科学院院士郭烈锦,以及帅词俊、赵宝军、陈斌等国家级人才。

  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以下简称“草案二审稿”)12月21日上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二审稿规定,“科学技术人员和教师应当发挥自身优势和专长,积极参与和支持科普活动”。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研究员黄万波日前介绍,经过1985年至2024年的五轮系统发掘,研究人员已从巫山龙骨坡遗址采集到118种哺乳动物化石和超过2000件石制品。最近的古地磁测年结果表明,这些化石和石制品形成时间为距今200万至250万年,其中超过一半的哺乳动物化石为上新世至早更新世的属种。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两根“玻璃针”机器手,快速翻转细胞,准确无误地找到细胞切入点,精准提取细胞核后,再注入体细胞核……前后不过86秒,一个完整的细胞胚胎就已“孕育”完成,随后开启“克隆之旅”。

  12月18日上午,清华大学新闻学院与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沉阳带领师生团队倾力打造的“人机共生:未来艺术的共创”画展在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开幕。

  近日,由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组织编写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4)》(以下简称《蓝皮书》)在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上正式发布。

  在位于地下700米的液体灌装间里,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经理、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宣布“启动灌注”。紧接着,工作人员按下按钮,水经过层层过滤变成超纯水,并以每小时100吨的流量注入探测器水池中。

  由中国工程院院刊《工程》(Engineering)评选的2024全球十大工程成就18日在京发布,CAR-T细胞疗法、嫦娥六号、低轨通信卫星星座、柔性显示、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智能工厂、无人驾驶汽车、手术机器人、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超大型风力发电装备入选。

  近日,《自然》杂志在线发布了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十八国科学家团队联合署名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以下简称“π-HuB”计划)白皮书。

  日前,在天津市蓟州区有人拍摄到天空中一道神秘的绿光,并将其形象地称为“天上一根‘葱’”。一些网友甚至认为发射绿光的设备是“天外来物”。然而,经过核实,这道绿光是由气溶胶激光雷达发出的激光。

  12月16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电站应急柴油发电机组——“核柴一号”正式发布。记者从中国广核集团获悉,“核柴一号”多项核心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标志着我国首次完全具备核电站应急柴油发电机组自主设计及制造的能力。

  最新一期《自然》发表的研究称,在宇宙约6亿年时形成的小质量星系“萤火虫闪烁”的详细观测,能为早期星系的形成提供新见解。该研究成果基于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JWST)的数据,增进了人们对银河系演化的理解。

  近日,《自然》杂志在线发布了由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18国科学家团队联合署名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以下简称“‘π-HuB’计划”)白皮书。这是《自然》杂志首次发布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的全球性大科学计划白皮书。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沉延安课题组在研究雾霾的物质来源和形成机制上取得重要进展,发现燃煤排放产生的颗粒物是华北雾霾的主要物源之一。

(责任编辑:管理)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