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省市“体制内强度”指数

最后编辑时间:2024-06-22 07:51:03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体制内强度指数”是我3年前率先提出的,它对于考察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经济活跃度、社会活跃度,是否值得投资,都很有价值。

  它具体是指,一个地方体制内人员(包含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缴存公积金人数占当地全部缴存人数的比重。

  比重越高,这个地方的“体制内强度指数”就越高,市场化程度就越低,就越不适合创新和创业,也不适合投资买房。

  最近,我的团队根据各地公积金年报,整理出了2023年部分城市、省份的数据,也据此推出了几篇文章。有不少读者强烈建议,把整理出的数据在一篇文章里集中展示,方便他们收集、研究。

  广东21个城市的“体制内强度指数”非常割裂、呈现了两极化特征。东莞、深圳、佛山,这些外来人口多、市场化程度高的城市,“体制内强度指数”均低于20%。

  珠海、广州、惠州、中山的“体制内强度指数”也比较低,都没有超过27%。江门、清远、肇庆没有超过50%。至于非珠三角的揭阳、茂名等10个城市,“体制内强度指数”非常高,跟东北地区的城市差不多了。

  而苏州、常州的指数,比东莞、深圳还要低。江苏的北部,“体制内强度指数”整体偏高,南部的苏锡常地区最低。

  浙江“体制内强度指数”最低的是杭州,只有14.3%。需要说明的是,各省的省直机关公积金是单独管理的,没有计算到省城。所以各省会城市的数据,均没有包含省直机关。

  威海的“体制内强度指数”是山东最低的,这出乎我的意料,但数据经过了核实,没有错。其次是青岛。山东只有这两个城市低于30%,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

  辽宁大多数城市的体制内强度指数都超过了70%,显示出东北地区“体制内”的强大。这也是东北留不住人,年轻人纷纷外出谋生的重要原因。

  我们常用“东北化”来形容一个地方经济失去活力,其实西北的情况更典型。甘肃所有的地市,体制内强度指数都超过了70%,4个地市超过了90%。

  无论是投资、创业,还是买房,都要选择那些“体制内强度指数”偏低的城市(低于33%),而且还是级别高、受国家重视、有显着人口增量的城市。

  如果一个城市既不是省城、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体制内强度指数又偏高,人口很难增长。人民一般用脚投票,远离这些城市。

(责任编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