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才公望(gōng cái gōng wàng)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最后编辑时间:2024-03-02 08:40:09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从国产大飞机翱翔蓝天、国产大型邮轮扬帆起航、深中通道探入海底,到全球首个百万千瓦级水光互补电站正式并网发电、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亚洲最大火电“碳捕手”一展身手……回首2023年,令人欣喜的“首个”“之最”接连涌现。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一个个大工程大项目取得重要进展,一项项行业纪录频频被打破,成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有力支撑,让强国梦想照进现实。

  12月24日,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在上海宝山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离港进行首次试运营。

  一个多月前的11月4日,历经8年科研攻关、5年设计建造的“爱达·魔都号”在上海外高桥造船码头完成命名交付。12月10日,1292名来自全球各地的船员登上“爱达·魔都号”。当日,“爱达·魔都号”完成了所有船用产品的安装,标志着国产首艘大型邮轮运营准备工作全面展开,邮轮正式转交给运营方。

  对旅客来说,这是一座移动的海上“城市”。“爱达·魔都号”长323.6米,高72.2米,有24层楼高,客房2125间,最多可载乘客5246人。船上不仅有餐厅、健身房、剧院和水上乐园等娱乐设施,还是全球首创5G邮轮,旅客可在旅途中尽享全方位通信、多媒体、实时交互和高度个性化的服务体验。

  对建造者来说,这是一座造船业的陡峭“高山”。大型邮轮体量庞大,工程也复杂,全船安装的零件数量超过2500万个,是复兴号高铁的13倍;全船总电缆布置长度超4300公里,相当于上海至拉萨的距离。

  国产首艘大型邮轮扬帆起航,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德国、法国、意大利、芬兰之后,全球第五个有能力建造大型邮轮的国家,也标志着中国成为集齐造船业“三颗明珠”,可同时建造航空母舰、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大型邮轮的国家。

  4亿立方米!12月11日,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焦石镇的涪陵页岩气田焦页6-2HF井累计产量突破4亿立方米,创全国页岩气单井累产最高纪录。

  页岩气是一种非常规天然气,渗透率低,开采难度大,产量递减速度快。中国页岩气资源丰富,但与北美页岩气相比,地质条件更复杂,勘探开发难度更大。如何实现页岩气长期稳产高效开发,是一个世界级难题。

  2013年9月,焦页6-2HF井正式投入生产。2017年,国内首个达到百亿方产能的涪陵页岩气田建成。这背后是中国石化针对国内页岩气勘探开发而进行的技术创新——形成页岩气高效开发核心技术体系,首创国内页岩气立体开发模式,实现关键装备和工具国产化。

  涪陵页岩气田是中国首个实现商业开发的大型页岩气田,也是首批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已累计探明储量近9000亿立方米、占全国页岩气探明储量的34%,年稳产84亿立方米。作为川气东送管道重要气源之一,涪陵页岩气田为长江经济带沿线多个大中型城市、上千家企业、2亿多居民送去清洁能源。

  在页岩气领域,中国探明储量达2.96万亿立方米,年产气量达240亿立方米,有效保障了国家能源安全。

  12月6日,在完成168小时连续运行考验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标志性成果、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中国在第四代核电技术研发和应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该示范工程位于山东荣成,是世界首座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项目,2012年12月正式开工。高温气冷堆是国际公认的第四代先进核电技术,最突出的优势是具有“固有安全性”,在发电、热电冷联产及高温供热等领域商业化应用前景广阔。

  “该示范工程的投产,对促进中国核电安全发展、提升核电科技创新能力水平等具有重要意义。”华能山东石岛湾核电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示范工程集聚了设计研发、工程建设、设备制造、生产运营等产业链上下游500余家单位,先后攻克多项世界级关键技术,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3.4%,首台套设备2200多台(套),创新型设备600多台(套)。

  依托这一工程,中国系统掌握了高温气冷堆设计、制造、建设、调试、运维技术,培养了一批具备高温气冷堆建设和运维管理经验的专业人才,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并建立起包含专利、技术标准、软件着作权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

  伶仃洋上,一条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超大型跨海通道,宛若长龙,时隐时现,这就是国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

  11月28日,随着最后一车混凝土完成浇筑,长达24公里的深中通道主线全线贯通。跨越碧波万顷,从深圳前海和中山马鞍岛伸出的“手”,历时7年终于握在了一起。

  深中通道是连接深圳至中山的跨海通道,项目全长24公里,双向八车道,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是当前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

  开工7年来,项目创下世界首例特长双向八车道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等多项“世界之最”,在建设管理、工程技术等领域填补了诸多“中国空白”乃至“世界空白”。

  海底隧道是深中通道施工难度最大的一段,全长6845米,是世界上最长、最宽的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海底隧道的沉管段长5035米,由32节钢壳沉管和1个最终接头连接而成。

  为了将沉甸甸的钢壳沉管运至海上并精准安装,中国自主研发了世界首制沉管浮运安装一体船。船长190.4米、船宽75米、型深14.7米,甲板面积相当于2个足球场,是世界上安装能力最强、沉放精度最高、施工作业最高效、性能最先进的海底隧道沉管施工专用船舶。

  今年夏天,迎峰度夏再添生力军!6月25日,全球最大、海拔最高的水光互补项目——雅砻江柯拉一期光伏电站并网发电,标志着全球首个百万千瓦级水光互补电站正式投产。

  水光互补,是将光伏接入具有年调节能力的水库电站,通过优化调度和水电机组快速灵活调节,将随机波动的光伏发电调整为平滑、稳定的优质电源。水光打捆后输出更为稳定的电能,更有利于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并可消纳更多新能源。

  柯拉光伏电站是中国第三大水电基地雅砻江流域清洁能源基地“十四五”时期首个开工建设的水光互补电站,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场址最高海拔4600米,装机容量100万千瓦;场址面积1600万平方米,相当于2000多个标准足球场;光伏支架用钢量近5万吨,相当于再造一座“鸟巢”体育馆。

  电站通过500kV输电线亿立方米的两河口水电站,实现光伏发电和水电的“打捆”送出。电站投产后年平均发电量20亿度,每年可节约标准煤超6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160万吨。

  雅砻江流域水风光互补绿色清洁可再生能源示范基地全部建成后,每年可贡献绿色电能约3000亿度,年发电量相当于每年减排二氧化碳约2.5亿吨,减少标煤消耗超9000万吨。

  6月22日,在海南岛东南的陵水海域,随着终止封头入水,“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二期关键控制性工程——20英寸海底长输管道铺设完工。这是中国最长的深水油气管道,标志着中国深水长输海底管道建设能力和深水装备技术实现重要突破。

  海底管道是保障海洋油气平稳输送的“生命线”。“深海一号”二期工程是国内首个深水高压气田,从地层里开采出的油气成分复杂,温度高、压力大,常规材质的海管无法满足生产需要。中国海油在深水环境下首次应用“114公里深水大口径无缝钢管+1.5公里深水双金属复合管”组合方案,搭建起连接“深海一号”二期工程油气输送“主动脉”。

  目前,中国已铺设海洋油气管道超9000公里。经过多年技术攻关,中国建成了以亚洲首艘3000米级深水铺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为代表的铺管船舶装备,自主掌握了恶劣海况及复杂地貌下海底油气管道设计、高效安装、应急处置及维保技术等在内的系列核心关键技术,作业能力从浅水、深水跨越到超深水,并实现单层、双层、配重、子母管、钢悬链立管等主流海底管道类型的全覆盖。

  随着“深海一号”为代表的超深水海底管道成功建成,中国海底管道工程装备技术能力已成功跻身国际先进水平。

  6月2日,亚洲最大火电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项目——国家能源集团江苏泰州电厂项目正式投产。此前,该项目完成了72小时试运行,试运期间系统安全可靠,能效指标、产品品质均达到或优于设计值。

  CCUS,即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是实现化石能源低碳利用的一项兜底技术,把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捕集提纯,再投入新的生产过程进行再利用和封存。

  泰州电厂CCUS项目完全由中国自主设计、制造、安装,实现了装备100%国产化,是目前亚洲火电行业规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CCUS项目。该项目每年可捕集50万吨二氧化碳,产出干基二氧化碳纯度超99%,所捕集到的二氧化碳广泛应用于工业、食品业等领域,真正实现资源再利用。

  “碳捕手”高效运转背后离不开一项项技术创新。为了确保项目综合性能,降低设备损耗,项目团队自主研发了新型低能耗、高容量、高稳定性三元复配吸收剂,再生热耗较传统吸收剂下降超35%。为了减少投资并降低电耗,该项目采用循环水直流供水冷却系统,最终成功降低捕集每吨二氧化碳电耗约6千瓦时。

  顺利起飞、平稳落地、跨过水门……5月28日12时31分,全球首架国产大飞机C919执飞的东航MU9191航班,由上海飞抵北京。这标志着C919圆满完成首个商业航班飞行,正式进入民航市场,开启市场化运营、产业化发展新征程。

  这架单通道客机的客舱共有8个公务舱座位、156个经济舱座位。过道高2.25米,下拉式行李舱节省空间。三座连排的座椅中,中间座椅比两侧座椅宽1.5厘米,人性化的设计受到旅客好评。

  C919是中国自主研制,也是中国首款按照最新国际适航标准研制的干线民用飞机。在设计方面,C919驾驶舱有5块15.4英寸高清显示屏实现了人机交互,大面积双曲风挡玻璃给飞行员提供了开阔的视野。安全性方面,C919接受了高温、高寒、高湿、大侧风、自然结冰、溅水等近6600小时的极限压力测试,完成了全部适航取证“大考”。

  大型客机由几百万个零部件组成,技术门槛高、研制周期长、系统复杂,被誉为“现代制造业的明珠”,其制造能力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

  “C919首飞不只是一个产品的诞生,更是一个产业的诞生。”中国民航大学航空经济研究所所长李晓津说。国产大飞机投入商业运营,对中国民用客机产业链的整体发展形成了强有力的带动效应,有助于拉动国内航空工业产业升级。

  目前,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已具备批量化生产C919的能力,未来将达到30至50架的年产能力。(徐佩玉)

  中医认为,春季人体需要疏肝、理气、排毒,疏通已经造成的阻塞,让肝气得以升发,并把冬天潜伏在体内的病邪宣泄出去。

  痛风发作是由于血尿酸超过其在血液或组织液中的饱和度,在关节局部形成尿酸钠晶体并沉积,诱发关节局部急性炎症反应。

  不仅如此,在科普实践中,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还会结合直播与短视频两种形式,提升科学知识的传播效率。

  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算力方面的相关需求快速增长,各国竞相发展算力产业。作为算力主要载体,算力网络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

  地质工作者在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四岔口村早白垩世地层中发现了七鳃鳗化石,其身形细长如鳗鱼,口如吸盘。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北古所”)张江永研究员鉴定为孟氏中生鳗。

  29日,在中国民用航空局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民航局相关负责人解读《新时代新征程谱写交通强国建设民航新篇章行动纲要》时表示,到2035年,我国将建成航空运输强国,基本实现航空出行国内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核心技术装备基本实现自主可控,国产大飞机实现规模化运营。

  2月2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最新发布的十大进展有哪些特点?有何重要意义?

  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建成开站。考察站运行工作有哪些?如何支撑科学研究?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副领队魏福海一一作了解答。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因此,扎实提高科学传播的质量,能有效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体育锻炼有益健康,但坚持起来却非易事。研究人员发现,不想体育锻炼其实是人类进化出的一种本能。若想坚持锻炼,人们还是需要想办法克服大脑的这种“惰性”。

  治疗抑郁和焦虑等疾病的药物通常会带来多种副作用。新加坡国立大学日前发布新闻公报说,该校参与的研究小组发现,通过修改人类大脑和神经系统中的松弛素-3分子,可降低治疗这些疾病的副作用,提高治疗效率。

  教育部28日在京举行教育家精神2024年巡回宣讲活动启动仪式暨首场报告会。此次巡回宣讲活动以“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做新时代大先生”为主题,宣讲团成员由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领域的时代楷模、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最美教师、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头人等优秀教师代表共25人组成。

  全球清洁能源革命持续推进,锂离子电池以其高能量密度、长寿命、无记忆效应和低自放电率等优势需求激增。然而,锂离子电池的充电速度、工作温度、安全性仍是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2月28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交通运输部、国家邮政局、国家铁路局和中国民用航空局相关负责人就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相关情况回应了社会关切。

  系上绿围裙,扣上黄草帽,拎上锄头、水桶,顶着太阳,王亭予在杭州初秋近40摄氏度的高温中,踏上了一块黄土地

  作为中国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义乌以“买全球卖全球”闻名于世。近期,因为“义乌老板娘”可以无缝切换多国语言介绍自家商品,人们再次被这个号称“世界超市”的贸易重镇所震撼。

  “去年玉米大丰收,今年又包了300多亩地,咱盘算着,也‘整’台机器,起垄、播种、侧深施肥都好使,早点为春耕做个准备。”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坎子山地区日前发现了新的生物化石资源。通过对比国内外植物化石组合和对区域地层进行调查核实,地质专家确认这是一个石炭纪早期的植物化石群,形成时间距今大约3.4亿至3.2亿年。

  以人才驱动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这是我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科技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本逻辑。

(责任编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