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宫谍影吻戏究竟怎么回事?

最后编辑时间:2025-04-02 07:42:14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奔驰停产的消息一出,瞬间冲上平台热搜,引发车迷热议。豪华品牌的“平民豪车”时代就此终结,令人唏嘘不已。

  是啊,谁又能想到,这款承载着“三叉星”品牌年轻化梦想的入门级豪车,历经四代更迭,却在诞生28年后黯然退场呢?

  1997年,奔驰A级车首次亮相,最大的亮点就是前置前驱的驱动方式,是奔驰首款采用前轮驱动的乘用车。

  横空出世的奔驰A级,一度是欧洲年轻人的“梦中情车”——小巧灵活、价格亲民,还能光明正大晒出奔驰标。

  2004年,第二代奔驰A级车型诞生,主要在动力和尺寸进行了升级。不过很明显,中国大众很难接受这种小尺寸的“豪车”,以致于奔驰A级在引入国内后销量并没有太大的起色,销量表现平平。

  2012年,奔驰发布第三代奔驰A级,从一款家居小车转变成为运动小钢炮。可惜,掀背车在欧洲受欢迎,但在中国和美国市场表现不佳,SUV和轿车仿佛更受青睐。

  四代车型更迭,累计销量超百万辆,A级车一度是奔驰全球化战略的“急先锋”。然而,昔日辉煌终究抵不过时代洪流的冲刷。

  2025年1月中国销量仅801辆,2月略升至1302辆,终端价格更是一路下探至14万-17万元区间,与合资品牌贴身肉搏,却仍难以挽回颓势。

  外观上,A级倒是挺像那么回事;可细节就“天差地别”了,设计上少了些“精雕细琢”的质感,整体风格偏简约,没什么运动元素,第一眼看“还挺有面子”,第二眼看“这咋这样”,第三眼看“转身就走了”。

  中国老铁看到两厢A级的反应可能是:“这车怎么没屁股?”而美国消费者更直接:“这尺寸,不如我家皮卡的后斗能装!”

  更别提,消费者也不再愿意为“动力羸弱、配置寒酸”的标签买单,即便是它曾头顶着“三叉星辉”的辉煌。

  同价位下,配置动力不如国产;同级别下,舒适度智能化又差点意思。对比之下,奔驰A级所谓的豪华遮羞布被撕得粉碎。

  奔驰A级从最初的25万,到现在几乎腰折,还是没人买,国产新能源十几万的车型随便选,个个性能体验不输它,还更加智能化,何乐而不选呢!

  说白了就是个取舍问题:是要一辆各方面都不错的自主品牌车,还是要一辆有明显短板却挂着豪华logo的车?

  A级因产品力和价格因素,市场定位不断下沉。长此以往,会模糊奔驰与普通合资品牌的界限,苦心经营的阶级符号逐渐分崩离析,损害品牌高端形象。

  奔驰不仅A级系列将停产,定位稍高的B级两厢车也难逃停产的命运。未来不难看出,GLA、GLB、CLA将成为奔驰家族的中坚力量。

  电动智能化下半场,BBA被吊打的是销量,是国内不断倒闭转新能源的4S店,是裁员信息不断,是BBA的高贵光环逐渐在灰暗。

  2024年,奔驰、宝马、奥迪在全球销量同比下滑分别为4%、4%、11.8%;在中国销量同比下滑更加严重,分别为7%、13.4%、10.9%。

  不到8万的大众、丰田,17万的宝马,19万的奥迪,21万的奔驰,36万的保时捷......在百年大变局面前,汽车市场的格局发生了巨变,往日风光无限的德系、日系车巨头集体崩盘,国产车占据了更多用户的心智。

  时代变了,国内消费者们的选择不再局限于传统豪车了,有了更多选择的他们,也开始让豪车的形象更泛化了。

  他们需要的也不仅仅是品牌营销出来的价值观,他们也有自己一套自成体系的“社交法则”,不然奢侈品的价格不会暴跌,而“中产三宝”被疯抢。

  2024年北京车展期间,奔驰、宝马、奥迪等传统豪华品牌的展台已不再人满为患,而比亚迪、小米、鸿蒙智行等中国品牌展台被围得水泄不通,甚至吸引了不少外国参展商围观。

  怪不得马斯克说,中国新能源车实在是太厉害了,“如果没有贸易壁垒,中国电动车企能摧毁世界上大多数竞争对手。”

  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对传统豪车制造商们而言,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对于长期发展至关重要,就像在燃油车时代一样!

  最后再提醒各位:不管买什么车,千万都别被厂家的“刻意宣传”和销售“高端话术”给忽悠了,确定预算后再选车,关注实际驾乘感受和使用体验,毕竟这些才是你买车后每天都要面对的东西。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责任编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