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一场以证为“媒”的作风变革

最后编辑时间:2025-08-08 13:55:48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一份小小的农房一体不动产权属证,承载着农民对“家”的全部安全感与获得感。当600余户村民中仅200余户顺利办理房地一体不动产登记时,这份“办不下证”的焦虑,不仅是个体诉求的集中体现,更折射出基层治理中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的深层衔接问题。蚌埠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作风转变为突破口,开展“办证进乡村 服务促振兴”活动,以下沉式服务破解农民办证难题,登簿率从37.5%提升至90.2%,走出了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之路。

  对农民而言,房屋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土地是世代相传的基业。农房一体不动产权属证的意义,早已超越“产权证明”的表层含义。它是安全感的“压舱石”,更是财产权的“身份证”。然而在部分乡村,历史遗留问题的盘根错节、审批资料的缺失散落、现实矛盾的交织迭加,共同构成了“办证难”的藩篱,这份本该普惠的权益却因现实梗阻打了折扣。以曹老集镇周集村为例,全村758处农房中,最初仅284处办理了房地一体不动产登记。眼看着别人家的红本本拿到手,不少村民因老房无手续、“一户多宅”、边界不清等问题被挡在门外。“住了大半辈子的房子,没证心里总像悬着块石头。”这是许多未办证村民的共同心声。可以说,办好一份证,不仅是在解决一个民生问题,更是在为乡村振兴筑牢“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制度基石。

  面对“758处农房仅登记284处”的现实困境,蚌埠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在周集村率先试点开展“办证进乡村 服务促振兴”活动,抽调市不动产登记中心10名业务骨干组建工作专班,将不动产登记“微窗口”设在村委会,编印政策宣传单1000余份,制作宣传展板7块,开展政策宣讲10余场,切实提高村民对登记办证政策的知晓度。工作专班坚持“一线工作法”,与乡镇政府、农业农村部门召开座谈会,与村民代表、党员代表沟通交流,收集群众诉求30余条。针对周集村特殊情况,量身定制《入户调查表》,累计开展入户调查600余次,逐户梳理登簿发证工作中存在堵点难点问题686个,经过系统整理,最终梳理出“无正常审批手续”“一户多宅”“四邻签字不全”“超占土地、超面积建房”等6类突出问题,为后续精准破题筑牢了扎实基础。

  针对梳理出的突出问题,专班通过分类处置、靶向发力,一批“卡脖子”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为农房确权登记扫清了关键障碍。

  简化流程开“出口”。针对因历史原因缺失审批手续的情况,专班创新“简化证明、分级确认”机制,据实填写《不动产登记权属来源证明》,经村民小组、村委会、镇政府三级核实后即可登记,既守牢政策底线,又为历史遗留问题提供合理解决路径。

  分户引导破“僵局”。在“一户一宅”政策下,一本户口簿对应一本农房证是刚性原则。但不少村民虽一家三代同属一个户口簿,却早已分家居住。工作专班主动联动镇政府、公安部门,对符合分户条件的农户进行分户,合规分户后进行登记;对不符合分户条件且存在“一户多宅”的,引导村民结合实际自愿选择其中一处宅基地予以登记。

  远程协作梳“堵点”。“四邻签字”是农房登记确权的必要环节,但村里外出务工人员多,常因签字人不在家形成登记堵点。针对这一难题,工作专班通过视频连线确认委托意愿,由家庭代表代为签字,实现“不到场也能办”,既守住了登记资料的完整性,又让群众免于来回奔波之苦。

  规范备注做“标记”。针对农民超占土地、超面积建房等突出问题,工作专班在农房证上按规范做好详细备注。对院落范围超过批准面积的,按整个院落设宗,在宗地基本信息表中备注批准面积和宗地内超占面积;对房屋超标准的,在房屋基本信息表中备注批准面积和超占面积,确保农房相关信息详实准确、清晰可溯。

  经过2个多月的攻坚,周集村农民建房办证难题取得突破性进展,530户村民顺利领到了农房一体不动产权属证,实现“应登尽登”“应办尽办”。周集村的成功实践,为全域推进农房一体确权登记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龙子湖区太平村、高新区彭巷村、怀远县胡巷村、固镇县浍南村、五河县王场村农房一体办证工作也在紧锣密鼓推进中。在农房一体不动产权属证办理的同时,工作专班还同步办理二轮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一次进村、同步受理、双证同发”,让村民在办理农房证的同时,即可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申领,登簿办证率100%。这份成绩单的价值,远不止于数字的变化。对村民而言,手中的红本本让“模糊产权”变成了“清晰资产”,吃下了定心丸;对村两委来说,在扎实解决好宅基地和农房确权办证问题的基础上,可通过全面清理超占、闲置的宅基地及农房,将其合理转化为乡村旅游、民宿、农家乐等业态的载体,以此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而这场实践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打破了“坐在办公室办审批”的惯性思维,探索出“上门服务、主动靠前”的工作模式,从“群众跑”到“干部跑”,从“讲规定”到“找办法”,转变的不仅是工作方式,更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落地。

  下一步,不动产登记中心将以“试点破冰”带动“全面突围”,构建“下沉式服务”长效机制,推动服务向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延伸。

  推动服务流程优化。系统梳理周集村形成的问题清单和解决方案,将探索出的定制化表格、联合处理指引等具有实操性的实践成果进行分类整理、提炼升华,将其中共性流程、处理规范等进行固化,形成一套涵盖问题分类、材料准备、责任分工、审核受理流程等标准化操作手册。

  建强基层服务站点。依托各行政村设立“不动产登记微窗口”,将不动产登记市县一体化平台系统延伸至村一级,强化对村两委具体操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将材料收集、政策咨询、初步审核等基础业务下沉至基层一线,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申请办理、查询进度”,真正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打通部门协同壁垒。强化部门协同,联合农业农村部门设立集成服务窗口,以数据互通为关键抓手,联通农民宅基地审批、农村土地经营权管理等信息系统,实现跨部门数据实时流转、高效共享、安全共用,既为部门协同审批提供精准数据支撑,也让群众在办理不动产登记业务时少跑路、好办事。

  从办证“小切口”到作风“大转变”。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工作中,蚌埠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始终将转作风贯穿全过程,以开门搞教育听民意、访企入村察实情为抓手,用实打实的行动回应群众诉求,催生出一系列惠民实效:面对矿山企业,主动送法上门,精准解读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让企业吃透政策、合规经营;深入县区开展林业科技服务,“点对点”对接林农林企需求,现场“把脉问诊”提供专业指导;对重点项目、紧急事项开通绿色通道,实现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许可当日办结,跑出服务“加速度”……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生动诠释了全局以作风转变推动工作提质的实践成效,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具体工作中落地生根,让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惠及更多群体的民生温度。(刘霜)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责任编辑:管理)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