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皇帝的反攻大计详情介绍!

最后编辑时间:2025-01-01 20:23:00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文物是活着的历史,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不仅丰富着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更坚定着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自信。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天山网推出《何以中国·文物穿越记》专栏,讲述这些珍贵文物背后的文明故事,探寻古文物与新科技碰撞而出的新疆魅力,感受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和时代风采。

  从古至今,爱美的女孩都喜欢用各种精美的饰品装扮自己,不管是短发还是长发,或是从古代流行至今的盘发,都能看到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发夹。

  漆篦,1984年出土于和田地区洛浦县山普拉墓地,高9厘米、宽7.4厘米,上端为半圆形柄,齿61根,排列均匀,密而不繁。

  篦子因为中间有篦梁,两侧有篦齿,是古代去痒篦污、疏通经络的工具,篦子与簪、胜、钗、步摇、珠花、金钿、勒子并称为古代八大发饰。

  在我国,人们从新石器时代起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历经商周直至明清,我国的漆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漆奁(lián)(汉晋;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图片来源:《大漠文明 丝路遗韵——新疆出土文物精粹》第88页

  在宋代,女子用篦子理眉,男子用其整鬓,女子还会把精美的篦子插在发髻上当作发饰,就像现在小姐姐头上流行的发夹一样。

  到五代至宋代时,插梳之风更甚,梳和篦在材质上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金、银、玉、犀牛角等贵重材料均被用来制作梳和篦。

  一把小小的梳子,“穿”发丝,“越”古今,不仅是必不可少的实用器物,更是古代妇女审美追求的实物印证,表达着人们对美好事物和生活的不懈追求。

(责任编辑:管理)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