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中国人过年指南

最后编辑时间:2025-01-28 20:27:54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除夕之夜守岁,全家老小欢聚一堂,灯火通明,吃年夜饭,围炉聊天,通宵守夜,把一切邪瘟病疫赶跑驱走,迎接吉祥如意的新年。

  据记载,拜年习俗最早行于明朝京都。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拜年时给红包(压岁钱),是中国的传统民俗,饱含着长辈对晚辈的祈福求安。

  俗话说,“初一饺子初二面”,这一天北方人有吃饺子的习俗,寓意“招财进宝”;南方地区主要吃汤圆和年糕,象征美满团圆、一年更比一年高。

  在过去,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要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要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正月初二被视为“开年”的一天,人们会准备一桌丰盛的开年饭,包括鸡、烧肉、炒饭等,寓意着新的一年财源广进、身体健康。

  正如民谣所说,自除夕到初二期间,人们守夜、串门,到了初三就告一段落,于是这天便可以名正言顺地休养生息,早点熄灯睡觉。

  大年初三又称赤狗日,与“赤口”同音,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不宜外出或宴客。不过如今人们难得团聚,这个习俗也早已过时。

  此外,在大年初四这一天,全家人还要在一起吃“折罗”。所谓折罗,就是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打扫年货。

  这一天最重要的事情——祭财神。零点一到,人们就开始焚香礼拜,祈愿财神爷把金银财宝带到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富大贵。凡接财神需供羊头与鲤鱼,羊头有“吉祥”之意,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寓意“年年有余”。

  古人认为,正月初五为“财神生日”,所以很多商人会选择在这一天“开市”,寓意招财进宝,财源滚滚。

  正月初六“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意为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

  这一天,人们开始工作或做生意,农民于此日开始下田、准备春耕,期望通过辛勤的劳作来送走“穷气”。

  相传,从正月初一到初六,女娲分别造了鸡、狗、羊、猪、牛、马,也就是“六畜”。在第七日,她又造出了人。因此,正月初七这天是人类的诞辰日,所以也叫“人日”。

(责任编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