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叫中国?如果连自己国家名字的由来都不知道岂不尴尬?

最后编辑时间:2024-10-18 13:38:44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阅读量: 未知

  世界上每个国家的名称都有自己独特的含义,一个国家的名称也是一个国家思想和文化的体现。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底蕴的古国,“中国”二字也是我们国家的名称和文化象征。

  先秦时期“中国”的含义“中国”这个词原本属于一个狭义的地理概念。1963年,陕西宝鸡出土了一件周代名为何尊的青铜器。碑文记载了在周成王修建罗衣和祭祀周武王的情况。铭文中的出现了“宅兹中国”四个字,意为要居住在天下之中的国家。青铜器上的铭文“何尊”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中国”一词的文献记录。《诗经·大雅》中也记载“利中国,利四方”。为了安抚京城百姓,州府可以安定四总督。在这里,“中国”只是指周的首都。繁体字“国”被一圈城墙包围着,里面是一个拿着剑的武士。周朝时,天帝划分各诸侯国,诸侯修筑防御城堡,称为“开国”。在周朝时期,被周天子统治的人分为两种,一种是中国人,一种是野人。被皇帝分封的王子们来到一个地区,建造城堡来统治这个地区。城堡里面的人被称为“中国人”,而住在城堡外面村庄的土着被称为“野蛮人”。他们之间的政治权力和地位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最早的“国”的概念就是驻扎士兵,建造统治城堡。河南洛阳土地肥沃,适合耕种,是当时天下最好的土地,周就在这里建都,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此时的“中国”二字,意为世界中心的城堡,周王的都城。近代以前“中国”的含义春秋时期,由于周王权威的急剧下降,诸侯势力的崛起,以及华夷之别的明显,“华”字有了新的含义,开始指受周王控制的人民。楚国曾因不顺从周王而自称蛮族,不用“中国”二字作为国名。可见,中国这个词已经不再单纯指周皇帝的首都了。秦汉时期,“中国”一词的含义不断扩大,但仍属于地理名词。这个时候有民族含义的词就叫“华夏”。中原的皇帝把他控制的地方称为“中国”,把他的人民称为“华夏”,与周围的蛮夷相对应。晋南北朝时期,西晋被少数民族所灭,国家上层士人逐渐南下,留在南方建立东晋政权。后来,他们经历了长期的南北对峙。这一时期,南方的东晋和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开始争夺中原王朝的正统地位,都自称是正统中国。这时,“中国”一词逐渐承担了正统政权的含义。到了唐代,“中国”二字有了更大的含义,朝臣在给皇帝的信中写道:“中国安,四夷自降”。这里“中国”二字的含义是指唐朝及其控制下的一切人民,与四方蛮夷相区别。

  宋朝和之前的南北朝差不多。宋朝和辽国、金国都在争夺中原的正统地位。宋称辽、金为北朝,辽、金称宋为南朝。与此同时,各方都自称中国。元朝统一后,为了体现兼收并蓄的精神,在编纂史书时,把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都列为中国朝代。这一时期,“中国”一词并没有作为国家的官方称谓,而是一个文化正统的概念,一个命运的王朝。近代的“中国”概念“中国”一词正式作为国名出现,起源于明朝,定于清朝。明朝时期,造船业逐渐发展,国家对外交流更加频繁。在明朝的对外国书中,中国开始作为国名,对应朝鲜和日本。此时“中国”一词虽已在明朝对外交往中使用,但仍未正式作为国名使用。“中国”一词曾作为主权国家的正式称谓,但在清朝时仍有出现。清朝康熙年间,签订《尼布甲尼撒条约》时,清朝正式使用“中国”二字作为国家的正式名称。后来清朝末年,清朝与列强签订的一系列条约,都以“中国”作为国家行使主权的正式名称。可以说,从明朝到清末,“中国”一词逐渐从正统王朝的概念演变为国家的正式名称。清末,特别是甲午战争后,清廷进一步衰落,国家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此时国内社会各界人士开始了救亡图存的运动。革命党、维新派等具有先进思想的人开始唤起民众的民族意识。这一时期,“中国”一词不再仅仅指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而成为团结所有华夏子孙的文化符号。清政府被推翻后,新成立的中华民国正式以“中华民国”为国号,官方宪法赋予“中国”二字整个华夏地区的正式名称。“中国”一词的具体含义从古周朝开始就一直在发展演变,从最初的作为首都的含义到一个正统王朝的含义,最后确定为整个中国的官方名称。这一时期体现了中华文明一脉相承而从未断绝的独特精神文化底蕴。如今,我们每个人都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中国”这个词从来不仅仅是一个国名,更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中国”和“九州”、“华夏”这些词一样,代表着中国人心中的文化认同和民族意识。

(责任编辑:管理)